2012早春,本書即將付梓時,傳來優酷與土豆合并的消息。
這是一次意料之中的合并,盡管100%換股的無現金操作和土豆被近乎完全吃掉,有些令人唏噓感嘆;不過,在獲得充足的溢價后,土豆和Ta的股東們,可以安心去做“生活的導演”了。
如果將互聯網視為三網融合的終極形態,如果將視頻作為三網融合的標志業務,如果將資本作為三網融合產業化的真正源動力;那么,此次合并案,就具有了很強的標志性意義。
事實上,在過去一年中,重組,已經成為三網融合領域的關鍵詞。
有行政主導型的重組,比如CNTV與百視通的合并,終于在IPTV全國播控平臺上實現了“華東易幟”;還比如國家廣電(有線)網絡公司,幾經波折后終于將方案上報待審;
有尋求政策保護型的重組,比如樂視、PPTV、聯想等與CNTV、華數、百視通在互聯網電視方面的合資公司,以OTT TV的曲徑,旁路IPTV之通幽。
還有資本主導型的重組,比如56.com賣給人人,還有更早的酷6,等等不一而足。
重組意味著什么?
從企業的層面,意味著規模化競爭達到一個新階段,內生的以融資、燒錢、圈地為基本生產手段、外生的以新用戶源源不斷增加為基本生產條件的階段,已經過去了。發生在網絡視頻行業的并購,正是一個極佳的案例——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超過5億,網絡視頻用戶則達到3.25億,滲透率超過60%——二者的增幅都已經在過去12個月中大大放緩。一句大白話,該上網的都上網了,該看視頻的也都在看視頻了,新的增長在哪里?靠規模效應實現規模經濟,顯然是最容易選擇并實現的一步。
從行業的層面,意味著階段性的大洗牌拉開帷幕。這種洗牌,在微觀層面是不同屬性資本的退出和卷入,在宏觀層面則是新的生產要素與資源的注入。前者,是市場經濟對“階段性”的詮釋,天下沒有不散的生意,止盈或止損都是明智的。后者,是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戰略性轉移,在第二批試點城市“囊括全國”后, “三網融合”的實質性政策退出,已經成為“勝利完成”的結語;取而代之的,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,是文化體制改革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,是一系列的大文化產業倍增計劃。
大文化的資源注入,是國家的力所能及;但對新政策、新資源的消化吸收,還得每一家企業腳踏實地的去創新做事。
回到網絡視頻行業,這個三網融合的核心業務交集領域,其天賦創新的使命在“網絡”,而非“視頻”。如果將網絡視頻做成以“搶購版權”、“自制劇”、“聯播”為核心訴求點的生意,那么與傳統電視臺或影視制作公司,又有什么區別呢?
今天的互聯網,已經由初期的目錄信息、門戶服務、搜索引擎,過渡到社交網絡時代;今天的基礎網,已經由傳統的桌面連接,發展到泛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;今天的網絡價值,已經由內容、注意力發展到用戶關系;今天的承載形式,已經由WEB發展到APP、WEB-APP等新的封裝格式;今天的互動手段,已經從單屏單信息的互動,豐富為同源多屏……
技術的創新,是互聯網帶來的最大紅利,也是三網融合真正生生不息的動力,一定要看清楚這一點,資本、政策等其他生產要素,才會源源不斷的紛至沓來。
千萬,不要搞反了。